(上海博物馆)陆明华--传世哥窑问题研究

文章附图

    哥窑是古代五大名窑中唯一没有发现窑址的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哥窑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传世品中,哥窑瓷器以其作品风格的典雅和产品数量的稀少而深受世人欢迎。多少年来,研究者在苦苦寻找哥窑的产地,但始终无法得知其详,有的认为在浙江龙泉,有的认为可能在江西景德镇,也有的因为文献中的江西吉州有一个“碎器窑”而推测此是否即传世哥窑,当然,还有人认为哥窑在北方地区,结论始终无法得出。因此,尽管历史上不少名窑的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不少问题,但传世哥窑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学术界难以解开的一大悬案。随着上世纪末杭州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发现和近期研究的深入,哥窑窑址已经找到的说法逐渐开始增多。看来,古代历史名窑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真的要解决了。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 哥窑葵口洗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笔者感到有不少问题还值得进行探讨。现把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认识分几个部分阐述:

  对老虎洞窑是否哥窑产地的最初认识

     严格地说,笔者对杭州老虎洞官窑出土的哥窑型瓷片标本的认识有些滞后,尽管1996年老虎洞官窑发现后自己较早提出这一窑场就是修内司官窑观点。尽管自以为一直在关注窑场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工作,但当2002年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论述杭州老虎洞官窑出土的哥窑型瓷片标本就是传世哥窑标本,而老虎洞官窑窑址就是传世哥窑窑址的观点,之时还是使自己感到有些缺乏思想准备。因为自己觉得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因此,在2002年杭州老虎洞官窑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提出了这些标本的出现“部分解决了问题,但传世哥窑的问题很复杂,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的想法。因为当时对窑址出土的标本看得不多,认识还不足。据介绍,有些出土标本还经过科学测试,因此在当时看来这样具有科学性的观点是不容否定的。经过会议以后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思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目前要肯定老虎洞官窑出土的标本就是传世哥窑标本,传世哥窑窑址就在老虎洞官窑,其时间似乎还稍觉过早。尽管自己非常希望传世哥窑窑址就在老虎洞,在过去撰写的有关论文中,也曾经表述过这样的想法。在前几年发表的论文中有一段就是研究“传世哥窑与修内司官窑的关系”。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在此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于后:

     “1996年修内司官窑的发现,使笔者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传世哥窑是不是修内司官窑的问题。因此在第一次赴杭州万松岭修内司官窑窑场时就希望能看到或听到修内司官窑窑址出土传世哥窑型的作品。然而十分遗憾,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去了窑场,也看到了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的万松岭窑场出土的标本,但还是没有见到这种风格的作品。经了解,窑址中确未发现过类似的标本,因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万松岭修内司官窑不是烧造传世哥窑的窑场,至少目前已发现的窑区不是。


    有关修内司官窑的记载见于南宋《坦斋笔衡》和《负喧杂录》,而有关传世哥窑的记载最早是至正二十三年孔齐的《至正直记》,其文曰: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

   第二段记载来自成书于宣德三年的《宣德鼎彝谱》: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


    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两段关于哥窑的记载,第一段记载看来只谈了元至正十五年孔齐在杭州见到的当时所烧的哥哥洞窑瓷,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世哥窑,而《宣德鼎彝谱》记录的则是内府所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

不管是传世哥窑还是哥哥洞窑瓷,过去都是作为烧造传世哥窑这一类型作品的瓷窑而留存于世人脑海之中的。这一点,后人一直深信不疑,即使是近十数年来陶瓷界的研究,也是基本一致的;有分歧也只在于哥窑、哥哥洞窑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不是哥仿哥的类型或是龙泉仿哥的类型。但当后来一个新观点出现以后,人们似乎淡忘了哥哥窑和哥哥洞窑,把目光集中到了传世哥窑,因为有的研究者已把传世哥窑与修内司官窑划了等号。


     传世哥窑与修内司官窑是不是同一瓷窑的两种不同名称?在万松岭官窑未发现以前,笔者一直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风格特别的官方瓷窑,因为这一瓷窑所烧的作品太精美了,它们似乎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私窑产品而存在,而是具有高水平的官瓷风格,因为没有官方的介入是难以烧成这样的作品的,无论从胎釉造型和开片及其它制作特征看它都与官窑瓷近似。当有人在杭州古临安城中河南段通江桥西侧采集到两块瓷片和中河南段圣安桥采集到三齿状圆饼型支钉以后,对传世哥窑即是修内司官窑的看法更为认同了。因而,当万松岭修内司官窑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迫切希望得到依据来证明这一事实。然而事与愿违,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修内司官窑只是修内司官窑,它的产品与郊坛下官窑产品有许多共同点,而与传世哥窑器却缺乏共同点。当然,由于目前的修内司官窑只是刚刚发现,它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撩开,或许在完全调查清楚或经过大规模发掘后会找到点新的线索,但从目前已经试掘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 哥窑五足乳钉炉(1图)

    但是,笔者认为,传世哥窑的产地肯定在南方,所见传世哥窑作品,其基本特征还是与南宋官窑近似,而与北方瓷相比缺乏共同点,过去有的学者认为传世哥窑在北方的说法,笔者以为依据不足。有些迹象显示,杭州依然有可能是传世哥窑的产地,而且它的烧造可能同修内司官窑有某些必然的联系。


   1996年12月,笔者在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看到了好多官、哥窑作品,在未被列入官、哥窑的作品中见到了一件五足洗,经上手验看,可见这件五足洗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那五件足洗造型、尺寸、制作工艺均基本一致,但釉面只是单一色的开片,没有黄黑交错的“金丝铁线”纹片。这件作品与上海博物馆的五足洗是同一类型作品,极可能是同时期生产的,遗憾的是没有“金丝铁线”,因而容易使人怀疑它是一件后世的仿品。实际上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它的特征与上海博物馆五足洗的风格是一样的,甚至从胎质看也是一样的黑胎(器身有一条长裂纹),它之所以没有“金丝铁线”是这件作品没有经过出窑后的加工,因为上海博物馆五足洗的金丝铁线是后加的。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 哥窑五足乳钉炉(2图)

    可以认为,所有传世哥窑器的“金丝铁线”都是后加的,在瓷器入窑烧造或出窑过程中,是不可能产生这样黑与黄交错两种纹片的,我们无论从汝窑、官窑、龙泉窑或其它瓷窑作品中,都无法找到这种风格的作品。当瓷器在窑内烧成后,所产生的只能是一种本色开片(或单一色开片),因为开片的形成与热胀冷缩原理有关,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从不少地区窑场出土的开片来看,许多产品的开片是与当地的泥土色调成正比的,由于土的侵蚀,使开片变成了黄色乃至褐色。因而“金丝铁线”完全是一种人工着色造成。所谓“金丝”,可能是作品上的细节开片纹经黄色浸润后,开片变了色,形成了“金丝”,然后有意识地顺着纹路,用黑色绘出各种大开片,变成了“铁线”,也有纹片细小者,有的吸收了黑色,变成了单一的黑色“鱼子纹”,“百圾碎”之类的开片,有的吸收了黄色细开片,变成了另一种单一色哥窑风格。我们从许多传世哥窑瓷器上可以发现这种现象,许多有金丝铁线或单一开片的作品,其纹路经人工手绘,它们不是勾绘碎纹线条,而是顺着开片纹路自然地填以黑色,使之成为自然开片风格,有些纹片虽然顺着开片填色,但显然是僵硬的,由于这是一种不规则的纹片,因而时常能骗过我们的目光,不似釉上彩瓷的后挂彩那样,可以看出后挂彩者用笔的僵硬和明显的走笔现象。如果把这类“金丝铁线”或单一开片的传世哥窑还原成出窑时的风格,它们或许就是南宋官窑的那种开片作品类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世哥窑可能与南宋官窑瓷有很大的关系。


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哥窑投壶

    所以,笔者认为,传世哥窑的黑色或黄色纹路均经过加绘色泽。如果我们要根据这些开片的特色去寻找传世哥窑中的金丝铁线作品,那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只有根据传世哥窑作品的其它特征去寻找它的瓷器,也有可能找到。

笔者认为,传世哥窑作品虽然与修内司官窑作品存在不同特征,但它们已很接近,我们从许多官窑瓷和传世哥窑瓷作品相比较,它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处,胎质、釉色、造型均相似,就连底足的支钉也相似。大维德基金会的五足洗,由于没有“金丝铁线”特征而只是单一的开片,因而与上海博物馆五足洗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没有了“金丝铁线”却更能看出它与南宋官窑瓷近似的风格。所以,笔者认为,传世哥窑在杭州之说理当接受,而且传世哥窑与修内司官窑之间有关系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二者目前还不能划等号,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烧造与传世哥窑完全相同作品的瓷窑。这一瓷窑,如果不是修内司官窑,那就应该是另一类似烧造官窑瓷的瓷窑了,但这一瓷窑在哪里呢?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哥窑簋式炉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具在此地”。

关于哥窑是私家窑取土于凤凰山下的说法,只有《遵生八笺》这段记载,其源头来自何方依然不详,冯先铭先生曾谓之“不知何所本”,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中国陶瓷史》问世以来已有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已了解了郊坛下官窑的内涵,也已发现了修内司官窑,而且,学术界不少人士认为传世哥窑在杭州,如果在修内司官窑以后的大规模发掘中,发现烧造与传世哥窑相同的作品,那么这一问题就算彻底解决了,但即使无法发现这样的作品,传世哥窑在杭州的说法依然难以否定。也许,真有高濂所说的在凤凰山下取土的私家窑,这一瓷窑即传世哥窑,它烧造了具有官窑风格又比官窑瓷器更有韵味的作品。当然要搞清这一问题还要待以时日,而且可能是一个较漫长的时间过程。

以上是笔者几年前对传世哥窑与修内司官窑关系一些看法,在完成此文以后的这几年中,老虎洞窑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自己期望新的考古发掘能对传世哥窑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突破,因为虽然曾对当地能否找到窑址感到怀疑,但这只是当时的想法,心中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希望在这以后的发掘工作中能找到确切的,与传世哥窑产品完全相同的作品。这样可以完全解开传世哥窑之谜。

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哥窑胆式瓶
     但是,2002年老虎洞官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间在杭州历史博物馆陈列的老虎洞官窑出土文物和标本展示室中,少数几块被认为与传世哥窑产品相同的标本,经仔细看仍然感觉似稍有距离,它们与传世哥窑产品有着较相似的风格,外观具有传世哥窑产品风格,但似乎还缺少那么一点点韵味。看来,所有该公布的证据有关部门都已经公布了,与传世哥窑特征相同的器物标本看来只有这些,所以,与我们的期望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会议期间,曾与不少国内外同行交换意见,通过交流和听取会议代表的发言后,感觉有同样想法的专家还不在少数。当然,笔者不敢肯定老虎洞官窑出土的与哥窑瓷特征相近的瓷片一定不是传世哥窑产品,但可以说现在肯定这些瓷片一定就是与传世哥窑完全一样的产品似乎还为时过早。


哥窑八方杯在线留言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哥窑胆式瓶哥窑葵花洗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哥窑青釉弦纹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碗官窑葵瓣洗官窑青釉方花盆仿哥窯洗菱瓣口小盤明 成化 仿哥淺青八方高足桮南宋 官窯 青瓷長方盆南宋 官窯 青瓷琮式瓶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青瓷龍紋洗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樽南宋 官窯 洗南宋 官窯青瓷弦紋貫耳瓶南宋-元 哥窯 葵瓣口碗南宋—元 哥窯 米色魚耳爐南宋-元 哥窯 碗南宋-元 哥窯 渣斗南宋-元 哥窯型敞口碗南宋-元 官窯系 青瓷花口盤南宋-元 官窯型青瓷葫蘆瓶清 仿哥瓷盤宋 哥窯 灰青三足小圓爐宋 哥窯 米色魚耳爐宋 哥窯 盤宋 哥窯 碗宋 哥窯 碗2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盤宋 官窯 盤2宋 官窯 盤3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小碗宋 官窯 洗宋-元 哥窯 花口盤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仿哥窯 渣斗(水盛)哥窯 貫耳瓶哥窯瓷水盛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花式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式洗清 雍正窯 仿南宋官釉粉青獸環壺宋 哥窯 米色高足碗宋 官窯 瓷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粉青中圓洗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青瓷臂擱宋 官窯 洗元 哥窯 青瓷膽瓶元 哥窯型 青瓷八方杯元 哥窯型 青瓷單把杯元 哥窯型 青瓷投壺式瓶官窯 貫耳壺明 宣德窯 仿哥釉灰青折沿盤南宋 官窯 葵花式碗南宋 官窯 青瓷菊花式盤南宋 官窯 青瓷盤清 「大清雍正年製款」 仿官釉青瓷獸面銜環瓶清 倣宋官窯 貫耳八楞瓶清 乾隆 仿官釉盤口弦紋六方瓶清 雍正 仿官青釉貫耳方壺清 雍正 起線塔式瓶宋 官窯 大圓洗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盤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洗宋 官窯 月白葵瓣口碟宋 官窯 月白圓碟一.至正直记二、格古要论三、遵生八笺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一页第二页明 仿宋哥窑贯耳炉明 仿宋哥窑葵瓣洗明成化 仿宋哥釉菊瓣小碗明宣德 仿宋哥釉菊瓣碗明宣德 仿宋钧釉盘明宣德 仿宋汝釉盘清雍正 仿宋哥釉鼠耳炉清雍正 仿宋钧窑鼓钉三足洗清雍正 仿宋钧窑葵花式花盆托宋 官窑贯耳炉宋哥窑 八方碗宋哥窑碗宋哥窑鱼耳炉宋钧窑盘宋龙泉青釉刻花碗宋汝窑盘WW第一页WW第二页WW第三页WW第四页WW第五页WW第六页WW第七页WW第八页WW第九页WW第十三页WW第十页WW第十一页WW第十二页太璞古香叶氏哥窑文玩小品《澄观卷》》《古儿杯》第一辑作品集2016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敖月残月苍月斗笠杯恒星幻月空月空月10龙星溪月残月赤云洛云清云升云微星博星残月出云斗笠杯恒星幻月卷云卷云13凝月24凝月31瑞星松月溪月42溪月53博星20恒星37奎星18奎星19奎星20奎星22奎星36凝月27浦月09浦月10松月19松月14无云18弦月33虚云18盏月05博星23恒星47花月53花月56空月15龙星21龙星26松月26无云57指环杯22紫星13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十页第十一页第十二页第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