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老师对哥窑问题的阐述

文章附图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即开片也,釉以米黄、豆绿二色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凤唇,其釉极厚纯粹,万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既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及宋型之精。”

   以上文献,可资参考。


关于哥窑器的化验

  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测定结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学成份、纹片的颜色以及底足切削形式等都与龙泉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接近。”这一化验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很大震动,此后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论述哥窑,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过去的“元代说”、“明代说”再起,致使宋哥窑传世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所降低,由此而导致新的认识混乱。另外,根据化验结果所指,在江西省景德镇一带寻踪觅迹,始终未见类似的宋、元之器。而按明洪武时成书的《格古要论》所提碎器窑同于哥窑的开片,《陶说》关于江西省吉州窑烧碎器之说,顺藤去摸瓜亦无所获。一、此次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化验标本,为一件米黄色釉碗的残底,其“胎釉外观特征、胎釉化学组成和分子式、光谱分析的结果、显微结构都与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该标本早年为北京东四南大街天和斋郭静安先生的挚友孙华峰之物,1942年由孙瀛洲老师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器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二、我们相信化验所得数据是科学的,但目前仅以这一残品孤例作为立论根据,看来尚嫌不足。这就要求将此类研究再深入一步,是否应考虑,从标准的完整器上取样化验?以期得到更为确切的数据。另外,此次化验后残存的一半碗底也很重要,仍不失为进一步研究与科学化验的实物依据。

浙江“龙泉哥窑”

   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龙泉窑系的主要窑址多次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窑、溪口、金村的窑址,发现黑胎、白胎龙泉青瓷。黑色胎质极薄,施青釉较厚,光泽莹润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不等的细丝片纹,亦发现有厚胎厚釉之器。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哥窑器风格不同。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不合适。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传世宋哥窑瓷片的化验结果是,其化学成份与窑址出土的瓷片显然不同。此后,对龙泉窑青瓷系的其它窑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类似的开片纹青瓷,于是又出现了它有可能、或就是宋哥窑的新论点。哥窑之谜至今尚未解开,研究者各执一说,似乎都有道理。学术问题的讨论应允许“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宋哥窑的独特风采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广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及耀州窑,八方杯见于钧窑,贯耳瓶、壶、鼎、炉、洗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可见,“宋哥窑”器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器50余件,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计有:盘口弦纹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年征自扬州)、锥把瓶、贯耳瓶(分椭圆、六方和扁方三种)、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图一至四)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原宫廷遗存的各种造型器皿190余件(其中个别时代或许有误)。1992年初,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宋哥窑八方贯耳瓶一件(传世品),预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览,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稀世珍品。拍卖前,港埠收藏家欧百龄先生曾陪同笔者前往观赏,确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与故宫及首都博物馆藏品类似。但这次拍卖会却众说纷坛,只拍卖到千万元,否则价码还会更高。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诸如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无不留有其鉴赏痕迹,书写或镌刻御制诗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为多,有的还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这些珍品的优劣。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乾隆丙申御题。”钤“古香”印章。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我们期望,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哥窑遗址,那时才能完全拨开所谓“宋哥窑”的迷雾。


历代仿哥窑

   自宋迄清,哥窑器在历代多有仿烧,名曰“仿哥窑”或“哥釉”,官、民窑均有制作,传世品不乏其数,而且各具本朝特色。

元代《至正直记》所提的元代哥窑器确有其物,但与宋器大不相同,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釉多呈浅灰白色,釉粗较薄,混浊无光,开裂细小纹片,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其特征恰如明洪武《格古要论》所称“成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实物见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双戟耳炉,以及明早期墓葬出土的成对器物。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宣德时期的仿哥窑器多规整,胎质酥松,色灰黄,釉呈月白灰色,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纹,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器底已书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识,器物时代特点明显。故宫博物院藏有菊瓣式碗(图五)、鸡心碗。正统至天顺年间的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成化时期,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习见器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腴晶莹,光亮鉴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底书“大明成化年制”,由于施釉较厚,青花款的透视效果深入釉底,并显黑、蓝之色,有的清晰,有的浅淡隐约。实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双贯耳瓜棱瓶、八方高足杯(图六),上海博物馆藏撇口小足碗(原为北京之物),首都博物馆藏卧足杯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些藏品。198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花觚、香炉等器。这些发掘品仅是釉肥,却少见明亮,恐是久受土浸或烧制温度不够所致。


   嘉靖时期的仿哥窑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雍正时期的哥窑瓷,系由唐英受命驻御窑厂督陶,集名工匠师刻意仿古制作,摹古青铜尊、壶、觚、罍、注、洗、奓斗等,型制新颖多样,规整秀巧,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此时正值清代制瓷工艺水平的最高时期,仿制作器最为形肖。不过,尽管处理胎釉技艺高超,由于时代所限,仍难与宋哥窑的自然特征相媲美。乾隆时还是唐英督理陶务,仍旧继续仿制哥窑瓷。乾隆皇帝虽然屡有谕旨,希望仿制瓷力求逼真,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工艺上始终未有超越。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雍正、乾隆两朝的仿哥窑器(官窑),都书写青花篆书年款,或受皇帝之命着意仿制不署款器物。自嘉庆、道光直至清末,官、民窑依旧烧制仿哥窑,其型拙,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主色灰白,与早中期作品相比大为逊色。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综观历代仿哥窑器,其艺术效果无一能与宋哥窑相媲美,充其量只能作为每朝的代表作而已。


新的启发

 历史上各朝精心仿制官窑、哥窑,到头来却无一能及,近年为弘扬传统文化,先后恢复许多历史名窑,诸如:汝、官、钧、定、耀、磁等,结果仍旧逊于古人。但事出偶然,有开封某工艺品厂,本为数人初创小厂,为恢复北宋官窑,几人小组即着手试制仿古瓷。他们仅以台北故宫藏瓷图版为范,参照摹制,结果成品从造型、胎体、釉质到表面光泽,都基本与传世的宋代官、哥窑觚、瓶类型相同,即便是口边下垂积釉也呈现得维妙维肖,这确是出人意料的效果。复制宋官窑器,而效果恰恰酷似传世品中的官、哥之器,这对研究两宋官窑及宋、元哥窑都具有新的意义。据说开封地区不出瓷土,宋时情况不得其详,而今一个小厂却能巧夺天工,可谓一奇。如此看来,传世宋哥、官窑器或许就是出产于这一地区,也未可知。


结 语

 从30年代中期开始,笔者先后接触宋哥窑花盆、锥把瓶、出戟花觚、葵式洗、双耳碗、杯等,迄今所见宋哥窑器约百余件,图录照片也见得很多,遗憾的是本人虽先后两次赴台,但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仍未得全部目睹,也只好企盼来日。符合前述宋哥窑特征的器物,自觉已一目了然。尽管如此,我们还应本着“唯物”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深入了解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宋哥窑器,除宫廷旧藏者多保存完整外,其它由宫廷流入民间之物,则因久经岁月风尘,多呈古老陈旧的自然状态,常常有所破损,其纹片的重色,釉面污垢浸渍的现象及古朴老苍之貌都是难以人为的。如今,哥窑器的化验结果,窑址发掘的进展情况都为古陶瓷学界(包括国外陶瓷学者)所关注,对宋哥窑的研讨可谓方兴未艾。这既是学术研究问题,也是鉴定学的一个课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自己经六十年研究的一个观点,即别具特色的“传世哥窑”器就是宋代的哥窑产品,并期待在今后的窑址发掘中得到证实。


哥窑八方杯在线留言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哥窑胆式瓶哥窑葵花洗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哥窑青釉弦纹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碗官窑葵瓣洗官窑青釉方花盆仿哥窯洗菱瓣口小盤明 成化 仿哥淺青八方高足桮南宋 官窯 青瓷長方盆南宋 官窯 青瓷琮式瓶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青瓷龍紋洗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樽南宋 官窯 洗南宋 官窯青瓷弦紋貫耳瓶南宋-元 哥窯 葵瓣口碗南宋—元 哥窯 米色魚耳爐南宋-元 哥窯 碗南宋-元 哥窯 渣斗南宋-元 哥窯型敞口碗南宋-元 官窯系 青瓷花口盤南宋-元 官窯型青瓷葫蘆瓶清 仿哥瓷盤宋 哥窯 灰青三足小圓爐宋 哥窯 米色魚耳爐宋 哥窯 盤宋 哥窯 碗宋 哥窯 碗2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盤宋 官窯 盤2宋 官窯 盤3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小碗宋 官窯 洗宋-元 哥窯 花口盤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仿哥窯 渣斗(水盛)哥窯 貫耳瓶哥窯瓷水盛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花式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式洗清 雍正窯 仿南宋官釉粉青獸環壺宋 哥窯 米色高足碗宋 官窯 瓷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粉青中圓洗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青瓷臂擱宋 官窯 洗元 哥窯 青瓷膽瓶元 哥窯型 青瓷八方杯元 哥窯型 青瓷單把杯元 哥窯型 青瓷投壺式瓶官窯 貫耳壺明 宣德窯 仿哥釉灰青折沿盤南宋 官窯 葵花式碗南宋 官窯 青瓷菊花式盤南宋 官窯 青瓷盤清 「大清雍正年製款」 仿官釉青瓷獸面銜環瓶清 倣宋官窯 貫耳八楞瓶清 乾隆 仿官釉盤口弦紋六方瓶清 雍正 仿官青釉貫耳方壺清 雍正 起線塔式瓶宋 官窯 大圓洗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盤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洗宋 官窯 月白葵瓣口碟宋 官窯 月白圓碟一.至正直记二、格古要论三、遵生八笺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一页第二页明 仿宋哥窑贯耳炉明 仿宋哥窑葵瓣洗明成化 仿宋哥釉菊瓣小碗明宣德 仿宋哥釉菊瓣碗明宣德 仿宋钧釉盘明宣德 仿宋汝釉盘清雍正 仿宋哥釉鼠耳炉清雍正 仿宋钧窑鼓钉三足洗清雍正 仿宋钧窑葵花式花盆托宋 官窑贯耳炉宋哥窑 八方碗宋哥窑碗宋哥窑鱼耳炉宋钧窑盘宋龙泉青釉刻花碗宋汝窑盘WW第一页WW第二页WW第三页WW第四页WW第五页WW第六页WW第七页WW第八页WW第九页WW第十三页WW第十页WW第十一页WW第十二页太璞古香叶氏哥窑文玩小品《澄观卷》》《古儿杯》第一辑作品集2016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敖月残月苍月斗笠杯恒星幻月空月空月10龙星溪月残月赤云洛云清云升云微星博星残月出云斗笠杯恒星幻月卷云卷云13凝月24凝月31瑞星松月溪月42溪月53博星20恒星37奎星18奎星19奎星20奎星22奎星36凝月27浦月09浦月10松月19松月14无云18弦月33虚云18盏月05博星23恒星47花月53花月56空月15龙星21龙星26松月26无云57指环杯22紫星13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十页第十一页第十二页第十三页